版纳鱼螈

Ichthyophis bannanicus   Yang
   

  72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体呈蠕虫状,状似蚯蚓,无四肢,背腹略扁平,尾短,略呈圆锥状。
形态 依据云南勐腊(2雌)、盈江(1幼)以及广西大容山(2雄、2幼)标本。
成体:雄螈头体长309~317mm,尾长3.Omm;雌螈头体长344.5~411.0mm,尾长
5.5~6.Omm。头小而扁平,头长大于头宽;吻端宽圆,突出于下唇;鼻孔近吻端两侧;
眼间距约为鼻间距的2倍而几乎等于吻长;眼小呈点状隐于胶膜下,瞳孔呈圆形;上唇
缘每侧中央部位有一个锥状触突,触突至鼻孔的距离约为其至眼的距离的3倍,基部有
一小窝可供缩入。上颌齿与犁腭齿各一列,齿数几相等,约有20~21枚,二者均排列呈
“∩”形,齿列呈新月状向后弯曲;下颌齿2列。舌呈椭圆形,前端微缺,粘连于口腔
底部。颈腹面有3条颈沟,其间为2领褶;第一颈沟在头侧距口角约4mm;第二颈沟在
头背面不能见其两端;躯干部环褶328~387个,尾环褶4个,初级褶间有不成环状的次
级褶;初级褶由背经体侧绕至腹面后,开始略向后弯于腹中线处,其形状呈“︽︽”状,
大约成140°角。肛孔纵裂,呈椭圆形,孔侧有4~5个环褶。体前半部环褶间有小鳞2行,
中部3~4行,后部多为4行,少数为5行;小鳞宽大于长,宽约1.5mm,半透明,轮纹
清晰,为一系列同心圆。
皮肤光滑,富有腺体。椎骨102~104个;肋骨发达。
生活时背、腹面均以棕色为基色,但背面为深棕或棕黑色,腹面浅棕或浅褐色;背
部显紫色腊光;眼为蓝黑色;触突为乳黄色;自两口角沿体侧至肛孔各有一条黄色或橘
黄色纵带;肛孔周围为淡黄色。

卵-解剖KIZ 74001号雌螈,腹腔内有卵62粒,近圆形,乳黄色,卵径
6.3~7.4×6.4~7.75mm,尚未进入输卵管。据张玉霞、温业棠(2000)记载,广西者产卵30
多粒,有护卵行为。
幼体:1979年5月和6月采自广西大容山的2条幼体的触突和小窝尚不明显;鳃裂
2对;头体长118.5mm,尾长2.5mm;躯干环褶分别为359个和371个。云南盈江的幼
体头体长132.6mm,尾长4.4mm,除环褶尚少及体色较深外,其他特征与成体相同。温
业棠(1983)曾报道,广西的幼体在尚未见到触突和小窝时,其头及颈两侧有侧线;颈侧
各有一个鳃孔;尾部具鳍褶。尾背鳍褶起自肛孔背上方稍前部位,向后绕过尾末端至尾
腹面肛孔之后。
表3 版纳鱼螈成体量度(云南、广西)
Table 3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Ichthyophis bannanicus Yang(Yunnan,Guanyxi)单位:mm
领褶 背环褶 尾环褶**

编号 产 性 全长 头体长 头长 头宽* 吻长 眼间距 鼻间距 体横径 尾长
CF
DA
TA
地 别 TOL SVL HL HW SL IOS INS BW TL
(个)
(个)
(个)

74001 云



417.0
411.0
12.2
9.0
7.0
7.0
3.5
16.4
6
2
387
4+5

58005 云



350.0
344.5
12.0
9.0
6.8
6.8
3.4
-
5.5
2
328
4+4

79048 广

西

320.0
317.0
12.0
8.5
5.5
6.5
3.0
14.0
3.0
2
371
4+4
广

西

312.0
309.0
13.0
8.9
6.5
6.6
3.4
13.0
3.0
2
386
4+4
* 为眼部位置之头宽;**为肛部背面环褶+尾环褶(个)。collar fold (CF);dorsal annuli (DA);tail annuli(TA)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鱼螈生活在海拔100~900m植物茂密而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,常
栖息于溪流、小河及其附近的水坑、池塘、沼泽和田边石缝、土洞内或树根下。据温业
棠(1983、1998)记载,鱼螈营穴居生活,以头在肥沃的泥里钻洞,形成互相沟通的网
状隧道,有数个洞口;洞口、隧道位于水平面之上,有的距水面达0.5m;白天多伏于洞
内或露头于洞外,有时到菜园或田边活动,夜间外出觅食。冬季气温降至15℃以下即进
入冬眠,翌年春天气温回升维持在20℃以上时出来活动。在饲养条件下,鱼螈生长很慢,
每年平均增长30mm。雌螈全长350mm左右达性成熟;4~5月在溪边接近水平面的岸上
筑巢,其洞穴直径约10cm,卵产于其内;雌螈卷曲于卵群周围加以保护。孵化后的幼体
即进入水中,藏于水底卵石之下,有时亦游至水面呼吸空气,比成螈活动敏捷,起初取
食藻类等浮游生物,逐渐地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。全长约180mm时开始变态。成体只
捕食蚯蚓,在饲养情况下拒食其他任何动物饵料。

生境信息

生物学资料 该鱼螈生活在海拔100~900m植物茂密而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,常
栖息于溪流、小河及其附近的水坑、池塘、沼泽和田边石缝、土洞内或树根下。据温业
棠(1983、1998)记载,鱼螈营穴居生活,以头在肥沃的泥里钻洞,形成互相沟通的网
状隧道,有数个洞口;洞口、隧道位于水平面之上,有的距水面达0.5m;白天多伏于洞
内或露头于洞外,有时到菜园或田边活动,夜间外出觅食。冬季气温降至15℃以下即进
入冬眠,翌年春天气温回升维持在20℃以上时出来活动。在饲养条件下,鱼螈生长很慢,
每年平均增长30mm。雌螈全长350mm左右达性成熟;4~5月在溪边接近水平面的岸上
筑巢,其洞穴直径约10cm,卵产于其内;雌螈卷曲于卵群周围加以保护。孵化后的幼体
即进入水中,藏于水底卵石之下,有时亦游至水面呼吸空气,比成螈活动敏捷,起初取
食藻类等浮游生物,逐渐地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。全长约180mm时开始变态。成体只
捕食蚯蚓,在饲养情况下拒食其他任何动物饵料。
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
云南(勐腊、景洪、盈江),广东(罗浮山、鼎湖山、肇庆、罗定、信宜、
化州),广西(梧州、东兴、北流、玉林、容县、岑溪、桂平、南宁、防城)